|
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引关注|新华社对话大襟岛蚝业近日,一则重磅消息在大湾区引起广泛关注: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。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区域交通格局,更成为推动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,吸引了众多目光,其中新华社也对其进行了深入报道。 黄茅海跨海通道犹如一条巨龙横跨海面,将两地车程从 1 个多小时大幅缩短至约 30 分钟,并且通过与港珠澳大桥的高速公路直连,自西向东形成了一条 “超级通道”,让江门、珠海、澳门、香港 4 座城市紧密相依,如同为大湾区发展架起了一座 “加速桥梁”。 ![]() 新华社的报道深入到了产业发展的细微之处,特别关注到了像大襟岛蚝业科技(台山)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。公司技术总监何伟慧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道:“生蚝越新鲜越值钱。产品去澳门、珠海的物流时间大大缩短,从基地到餐桌的时间更快了。”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 “台山蚝”,凭借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,在保质保鲜上更具优势,销售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,这充分展现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强大助力作用,也凸显了新华社对民生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精准捕捉。 ![]() 大襟岛蚝业董事长罗以杰先生接受新华社采访 ![]() 工作人员向各位记者展示大襟岛生蚝产品 从大湾区的宏观产业布局来看,珠江口东岸城市群如深圳、东莞等,以先进制造业和强大科创能力独树一帜,但面临着空间、土地使用成本较高的瓶颈;而西岸城市群如江门、中山等,则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成本优势,两岸产业发展互补性显著,却长期被江海所阻碍。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 “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”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” 等重要方向。如今,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的相继开通,正如新华社所报道的那样,有力地推动了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合作的深化,促进了资源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。 ![]() 江门市大湾区办主任胡其波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:“我们正携手深圳、香港在大广海湾经济区谋划建设合作园区,深度参与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分工,大力发展船舶海工、海洋新能源、渔业、滨海旅游等海洋经济,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产业腹地和经济纵深。” 新华社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在交通改善的契机下,大湾区各城市积极谋划、协同发展的蓬勃态势,也让我们对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。 |